登入
Shopping Cart

營養性貧血

貧血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包括營養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鐮狀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等,其中營養性貧血較為普遍,也是今天要聊的話題。

營養性貧血是指因機體生血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如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D等物質相對或絕對地減少,使血紅蛋白的形成或紅細胞的生成不足,以致造血功能低下的一種疾病。

營養性貧血包括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

其中,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通常是由於體內的維生素B12葉酸的含量不足,使紅細胞成熟的因素缺乏而導致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

而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缺乏,導致血紅細胞合成減少,引起低血色素性貧血。

雖然這兩種貧血都屬於營養性貧血,但全球各地包括我國最常見的營養性貧血還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

攝入量不足、吸收量減少、需要量增加、鐵利用障礙或丟失過多時,都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

主要有以下情況:

①膳食鐵攝入量不足,如不愛吃動物性食物、素食、偏食等;

②機體對鐵的需要量增加,比如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少年兒童、孕期、哺乳等特殊時期;

吸收量減少,如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或服用過多抗酸藥等均可影響鐵吸收;

消耗增加,如慢性胃腸道失血、大出血、月經過多或鉤蟲感染等。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一般可表現為:

①起病緩慢,一般先是發現皮膚黏膜逐漸蒼白,尤其是口唇和甲床最明顯;

②疲乏無力,心慌、氣促、頭昏;不愛活動等,常有煩躁不安或者萎靡不振;

③食欲減退,常出現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有的還會出現異食癖,如喜歡吃泥土、煤渣等[1]

④機體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下降,抗寒能力降低。

如出現相關症狀,懷疑自己有貧血的,建議最好是去醫生做詳細的檢查確診。一般檢查包括:血常規、貧血三項、鐵蛋白等。

其中血紅蛋白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指標,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運輸氧的特殊蛋白質,當數值低於正常範圍,則能說明是貧血。

一般判斷貧血的標準為:(注:因使用儀器不同,每個醫院的判斷標準可能會稍有差異。)

成年男性血紅蛋白(Hb)<120g/L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

孕婦Hb100g/L

當然,貧血的正常範圍受年齡、性別、海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應由臨床醫生進行具體判斷。

依據血紅蛋白(Hb)的濃度,可將貧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貧血。

①輕度:血紅蛋白濃度>90g/L,但小於正常範圍;

②中度:血紅蛋白濃度60~89g/L;

③重度:血紅蛋白濃度30~59g/L;

④極重度:血紅蛋白濃度<30g/L。

除了血紅蛋白,還有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等指標也可輔助判斷貧血。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使沒有貧血,你也可能存在鐵、維生素B12等營養物質的缺乏,它們的缺乏同樣會引發貧血相關症狀。很多人去檢查貧血通常只做血常規而忽略貧血三項或鐵蛋白的檢查。

如果被確診有缺鐵性貧血,需要怎麼做呢?

正常情況下,醫生會根據患者貧血的嚴重程度,給予飲食建議或直接補充鐵劑。

補鐵的正確方式

首先是從飲食上補充鐵,可參考以下建議:

①補充含鐵元素的食物,動物性食物含的更多為血紅素鐵,相對於植物性食物的鐵更容易吸收,比如紅肉類(牛羊豬瘦肉)、動物血等。

②菠菜、木耳、枸杞、大棗、芝麻醬等植物性食物的鐵含量也較高,不過是非血紅素鐵,同時會受到植酸、磷酸等物質的影響,吸收率不高。

維生素C能有效促進鐵的吸收,建議進餐的同時可適當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檸檬汁和大量攝入新鮮蔬菜。

咖啡和濃茶中的多酚類物質和鞣酸會抑制鐵的吸收,不與含鐵食物或鐵劑同時補充,至少間隔2小時以上。

⑤少喝或不喝酒,酗酒者容易引起鐵的吸收率降低造成鐵缺乏。

如果你確診較為嚴重的貧血,或較輕症狀的貧血,或只是單純的缺鐵,而又因為各種因素限制無法從飲食上做出調整,那可以直接考慮鐵補充劑。

鐵補充劑

的補充形式有多種,比如硫酸亞鐵、乳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富馬酸亞鐵、右旋糖酐鐵、琥珀酸亞鐵、多糖鐵複合物等,

這麼多形式的鐵看起來都感覺頭暈,你只需要購買大品牌、值得信賴的鐵劑,他們通常副作用相對較小且吸收率較高,比如天然草本提取的鐵元素,如果能包含維生素C、複合維生素B族等,可促進鐵的吸收,一般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膳食攝入不足和孕期等特殊時期鐵的需要量增加外,由於原發病導致缺鐵性貧血的,比如慢性胃炎、胃酸減少等營養吸收障礙引起的鐵吸收減少;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導致月經量較多,痔瘡、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裂孔疝等慢性胃腸道失血所引起的鐵消耗,建議首先積極配合治療原發病,再進行飲食調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除此以外,部分人在飲食方面存在的一些認識誤區和行為習慣,如偏食、挑食及長期素食、過度減肥等,也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應先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經常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所致,常見於嬰幼兒期,也見於孕婦、乳母和酗酒、素食者,其他年齡較少見,小部分有遺傳傾向。

想要區分缺鐵還是缺維生素B12葉酸,建議可以去做貧血三項的檢查。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主要飲食建議:

①動物性食品中含有天然的維生素B12,保證肉類、蛋類、貝類等動物性食品的攝入。

②需要同時補充葉酸,葉酸廣泛存在動植物性食物中,其良好來源綠葉蔬菜、土豆、豆類、麥胚等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葉酸不穩定,新鮮蔬菜放置一段時間變黃後,絕大多數葉酸已經分解了,建議儘量選擇新鮮食材。

③在烹調加工肉類時不要加堿,烹調溫度也不宜過高,因鹼性和高溫均可使維生素B12遭到破壞。

當然除了單純的補充B12、葉酸以外,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一樣,也可見于一些原發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

參考資料

[1]Bryant, B.J., Yau, Y.Y., Arceo, S.M., Hopkins, J.A., and Leitman, S.F. (2013). Ascertain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d depletion in blood donors through screening questions for pica and restless legs syndrome. Transfusion, 53(8):1637-44.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