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Shopping Cart

卵巢癌

卵巢是位於子宮兩側的杏仁狀小器官。

卵子在卵巢中產生,卵巢癌可以發生在卵巢的幾個不同部位。

卵巢癌可以從卵巢的胚芽、間質或上皮細胞開始。

生殖細胞是變成卵子的細胞,基質細胞構成卵巢的物質,上皮細胞是卵巢的外層。

卵巢癌的症狀

早期卵巢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這可能會使檢測變得非常困難。

一些常見的症狀包括:

l經常腹脹

l吃東西時很快就感覺飽

l進食困難

l經常急需小便

l腹部或骨盆疼痛不適

其他症狀:

l腰痛

l性交時疼痛

l便秘

l消化不良

l疲勞

l月經週期的變化

l體重增加

l陰道流血

l粉刺

l背痛惡化

如有以上這些症狀超過兩周,建議去就醫。

卵巢癌的病因

目前導致卵巢癌形成的具體因素尚不清楚。

但一些風險因素會增加患此類癌症的機率,常見的因素包括:

年齡

卵巢癌可以在女性一生中的任何時候發展,但對於40歲以下的人來說很少見[1-2]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一半的卵巢癌發生在63歲及以上的人身上。

肥胖

肥胖個體或體重指數(BMI)至少為30的個體患卵巢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的風險增加。

遺傳基因

一種遺傳性基因突變可能是罪魁禍首。

被稱為乳腺癌基因1(BRCA1)和乳腺癌基因2(BRCA2)的基因已經被證明會顯著增加一個人患卵巢癌的風險。

家族史

遺傳基因並不是你的家人影響你患卵巢癌風險的唯一方式。如果你的母親或患有卵巢癌,你的風險也會增加。

個人乳腺癌病史

如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你患卵巢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激素替代療法

長期和高劑量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增加患卵巢癌的風險。

單獨服用雌激素而不服用黃體酮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口服避孕藥

避孕藥的使用也與增加乳房和子宮等類型的癌症風險。

卵癌症的類型

1.卵巢上皮癌

上皮細胞癌是最常見的卵巢類型。所占比例高達85%到89%。

該類型在早期階段通常沒有症狀。大多數人直到疾病的晚期才被診斷出來。

這種類型的卵巢癌可以在家族中遺傳,並在具體以下女性中最為常見:

l卵巢癌和乳腺癌

l沒有乳腺癌的卵巢癌

l卵巢癌和結腸癌

2.卵巢生殖細胞癌

“卵巢生殖細胞癌”是一個描述幾種不同類型癌症的名稱。

這些癌症是從產生卵子的細胞發展而來的,它們通常發生在年輕女性和青少年中,最常見於20多歲的女性。

該癌症的生長速度很快。有時,腫瘤會產生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這可能導致假陽性妊娠。

3.卵巢間質細胞癌

基質細胞癌從卵巢細胞發展而來。其中一些細胞還會產生卵巢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睾酮。

卵巢間質細胞癌罕見且生長緩慢,它們分泌雌激素和睾酮。

過多的睾酮會導致痤瘡和麵部毛髮生長、過多的雌激素會導致子宮出血,該症狀會非常明顯。

卵巢癌的分期

卵巢癌的分期由三個因素決定:

l腫瘤的大小

l腫瘤是否已侵入組織進入卵巢或附近組織

l癌症是否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根據以上因素進行分期:

l1期癌症僅限於一側或兩側卵巢

l2期癌症僅限於骨盆

l3期癌症已經擴散到腹部

l4期癌症已經擴散到腹部意外或其他身體器官

卵巢癌的治療

卵巢癌的治療取決於類型、分期等。一般為外科手術、化療。

手術結束後通常進行化療,化療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常見:

l噁心

l嘔吐

l脫髮

l疲勞

l睡眠問題

卵巢癌的預防

卵巢癌發生在卵巢或輸卵管等附近組織中。

卵巢癌很少在早期出現症狀。因此,通常在進入高級階段後才被發現。

被診斷患有卵巢癌的人的預後取決於癌症被發現時的進展程度以及治療效果如何。早期1期癌症的預後比晚期癌症好。

然而,只有15%卵巢癌在初始階段被發現。超過80%的卵巢癌女性在癌症處於晚期時被診斷出來。

如何管理卵巢癌風險?

卵巢癌的一些風險因素是無法控制的,包括遺傳、種族和年齡。

其他風險因素可能會受到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按以下方式可降低卵巢癌的風險。

l吃均衡的飲食

l定期鍛煉

l保持健康的體重

或者與你的醫生或營養師討論你的家族史、個人史和生活習慣。

他們可以幫助評估患卵巢癌的風險。他們還可能會推薦一些策略來幫助降低患癌風險並增加享受長壽和健康生活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Goff BA, Mandel LS, Drescher CW, Urban N, Gough S, Schurman KM, Patras J, Mahony BS, Andersen MR. Development of an ovarian cancer symptom index: possibilities for earlier detection. Cancer. 2007;109(2):221–7. 

[2] Twombly R. Cancer Killer May Be “Silent” No More.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7;99(18):1359–1361.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